《浙江大学校歌》原名为《大不自多》,创作于1938年,由当时的浙江大学教授马一浮作词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应尚能谱曲,歌词全以文言文著成,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,校歌中多处取义于水,如“海纳江河”“在浙之滨”“习坎示教”等等。
2014年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“微言教育”公布了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前十名单,《浙江大学校歌》荣登榜首。《浙江大学校歌》曾被评选为“最美校歌”“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TOP1”。
1938年11月19日,在广西宜山,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,会议决定以“求是”为浙江大学校训,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写校歌歌词。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,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,用的是文言文,不太通俗,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,竺校长曾考虑改写,但他又觉得,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,但含义深远,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,因此,这首“大不自多”歌仍请著名作曲家、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,并经校务会议通过,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。
1992年4月浙江大学95周年校庆期间,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(前浙大合唱团团长)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,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,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,以便阅读。
大不自多海纳江河
惟学无际际于天地
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
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
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
国有成均在浙之滨
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
习坎示教始见经纶
无曰已是无曰遂真
靡革匪因靡故匪新
何以新之开物前民
嗟尔髦士尚其有闻
念哉典学思睿观通
有文有质有农有工
兼总条贯知至知终
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
尚亨于野无吝于宗
树我邦国天下来同
校歌歌词马老原附说明,提掖要旨。曾转载于《马一浮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刊》,原文如下:
案今国立大学,比于古之辟雍。古者射之礼于辟雍行之,因有燕乐歌辞,燕飨之礼,所以仁宾客也。故歌《鹿鸣》以相宴乐,歌《四牡》《皇皇者华》以相劳苦,厚之至也。食三老五更于太学,必先释奠于先师,今皆无之。学校歌诗唯用于开学毕业,或因特故开会时,其义不同于古。所用歌辞,乃当述立教之意,师弟子相勉诫之言,义与箴诗为近。辞不厌朴,但取雅正,寓教思无穷之旨,庶几歌者听者咸可感发兴起,方不失乐教之义。《学记》曰:“大学始教,皮弁祭菜,示敬道也。宵雅肄三,官其始也。”此见古者礼乐之教,浃于人心,然后政成民和,国家以安。明堂为政之所从出,辟雍为教之所由兴,其形于燕飨歌辞者,笃厚深至如此,犹可见政教相通之义,此治化之本也。《论语》曰:“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不达,虽多亦奚以为。”今作乐安歌宜知此意。
今所拟首章,明教化之本,体用一原,显微无间。道器兼该,礼乐并得。以救时人歧而二之之失。言约义丰,移风易俗之枢机,实系于此。次章,出本校缘起。以求是书院为前身,闻已取求是二字为校训。今人人皆知科学所以求真理,其实先儒所谓事物当然之则,即是真理。事物是现象,真理即本体。理散在万事万物,无乎不寓。所谓是者,是指分殊。所谓真者,即理一也。凡物有个是当处,乃是天地自然之序,物物皆是当。交相为用,不相陵夺,即是天地自然之和。是当,犹今俗言停停当当,亦云正当。序是礼之本,和是乐之本,此真理也。六经无真字,老庄之书始有之。《易》多言贞,贞者正也。以事言,则谓之正义。以理言,则谓之真理。或曰诚。或曰无妄。皆真义也。是字从正,亦贞义也。以西洋哲学真善美三义言之,礼是善,乐是美,兼善与美斯真矣。《易》曰:“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。”《华严》谓之一真法界,与《易》同旨。故谓求是乃为求真之启示,当于理之谓是,理即是真,无别有真。《易》曰:“水至,习坎,君子以常德行。”习教事,义谓水之洊至,自涓流而汇为江海,顺其就下之性而无骤也。君子观于此象,而习行教化之事,必其德行恒常,然后人从之。本校由求是蜕化而来,今方渐具规模,初见经纶之始,期其展也大成,如水之洊至,故用习坎之义。取义于水,亦以其在浙也。无曰四句,是诫勉之词。明义理无穷,不可自足。勿矜创获,勿忘古训,乃可日新。开物成务,前民利用,皆先圣之遗言,今日之当务。前民之前,即领导之意。傅说之告高宗曰:“学于古训乃有获。”今日学子尊今而蔑古,蔽于革而不知因,此其失也。温故知新可以为师,教者所以长善而救其失,此章之言,丁宁谆至,所望于浙江大学者深矣。末章之意,与首章相应。首言体之大,末言用之弘。念终始典于学是说命文,典者常也。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,乃终始典学之效。成山假就于始,修涂托至于初步,要终者必反始,始终如一也。思曰睿,睿作圣。是《洪范》文。观其曾通以行其典礼,是《易·系辞》文。知至至之可与几也,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,《易·乾·文言》文。知至即始条理事,知终即终条理事,“同人于野,亨”,《易·同人》卦辞。“同人于宗,吝”,《同人》六二爻辞。野者旷远之地,惟廓然大公,斯放之皆准,而无睽异之情,故亨。宗者族党之称,谓私系不忘,则域自封,终陷褊狭之过,故吝。学术之有门户,政事之有党争,国际之有侵伐,爱恶相攻,喜怒为用,皆是同人于宗致吝之道。学也者所以通天下之志,故教学之道,须令心量广大,绝诸偏曲之见,将来造就人才,见诸事业,气象必迥乎不同,方可致亨。又今学校方在播迁之中,远离乡土,亦有同人于野之象。大学既为国立,应无地方限制。若谓必当在浙,亦是同人于宗,吝道也。然此之寓意甚小,无关宏旨。他日平定后还浙,长用此歌,于义无失。又抗战乃一时事变,恢复为理所固然。学校不摄兵戎,乐章当垂久远。时人或以勾践沼吴为美谈,形之歌咏,以寓复兴之志,亦是引喻失义。若淮夷率服,在泮献功,自系当来之事,故抗战情绪不宜入。歌辞文章自有体制,但求是当,无取随人。歌辞中用语多出于经,初学不曾读经者,或不知来历,即不明其意义。又谱入曲调,所安声律,亦须与词中意旨相应,故欲制谱之师,于此歌辞深具瞭解,方可期于尽善。因不避迂妄,略为注释,如其未当,以俟知者。
郭洽周教授之“三十年十一月遵义校本部纪念周讲演”,题为《本校校歌释义》,曾刊于《浙大学生》第二期。其释义如下:
校歌分三章,或曰三段。
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。
在旧中国,大学大体有三类:一类是国立大学,即全由国家财政出钱办的,如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央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武汉大学、交大、中山、河大等;一类是教会办的,如燕京、金陵、圣约翰、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;还有一类基本以私人为主办的,名为私立,如南开大学、暨南等。那么,国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?就是它的综合性、就是“海纳江河”。它不同于专科学校,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。在这样的大学里,学科繁多,但不外形而上(即理论科学)和外形而下(即讲求实际的应用科学)。在这样的大学里,礼制(即制度)是需要的,因为它将规范学校各方面的活动,比如教学,科研,考试,生活管理等,但同时也需要乐、乐主和同,这里意味着大学内部的各方面又需要和谐,领导与被领导之间,师生之间、同事之间、同学之间都如此,只有和谐才能调动人的主动积极性,产生合力。因此理论与实践,原则和应用,礼与乐,秩序与和谐,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,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,这样,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,人才会变得聪明。
第二章说明浙江大学的精神,发挥校训“求是”二字之真谛。
成均古代表示大学,这里是说,浙江省有所大学过去叫求是书院旧址。所谓“求是”实际即启发你去追求真理。人只有求真,才能善,才能美。习坎从易经中来,代表水。水之美德为渐、为默、为恒。古诗日:“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又有“江河万古流”。大家设想一下,一般情况下,江水是否默默地、不间断地永远朝东流去,这里启示我们为学要踏踏实实、循序渐进、坚持不懈地努力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成为经纶天下之才。“无曰已是”四句是校训“求是”的真讳,即别认为已很正确,已经找到真理,而要不断去追求,即无曰遂真,而要求真。“靡革匪因”二句说明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,不要因循守旧,而革新又需要继承(因袭),这里实际有创新的意思。那么,如何能创新呢?就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、奥秘。这样,才能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,也才能真正走在群众的前面。这里浙江大学的精神就是要求是,要创新,要循序渐进,锲而不舍。
第三章讲的是浙大的使命。
使命是什么?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。这样的学生在校时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,所谓念哉典学,理念“使命”就是学习,但不是死读书,要学会深入思考,能洞察事物的本质。学问是多方面的,我校有文理工农医……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局部,要兼总条贯,即要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,比如学理工的学点文、艺,学文法的学点科技知识。但又要知至知终,知道自己的根本目的,不能样样涉猎,样样不精。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,即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只有这样,才能若金之在熔,即经过锻炼,成章乃达,完成漂亮的文章,当然这里意指成才。但这样的人出校后,你要求发展还要立足于群众之中,所谓尚亨于野,而且要有广阔的胸怀,不要去搞小宗派,只谋一己之利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建设好国家,让世界来认同。
海纳江河,却从不恃其大而自满自夸。
学习也是一样,从来没有边际。
世界上抽象的是道理,具体的是器物。
礼规范着世上的差异,乐引领着社会的和谐。
道器、礼乐不可二分、相反相成,你听懂这个道理就是聪慧。
浙水之滨有所大学。
以前名叫求是,实质应是启发你追求真理。
教师要坚持依学生天性进行教育,以自身品德为示范,这样化育效果才会显现,学校也才能因此壮大。
万不可自以为是,万不可以为穷尽了真理。
没有什么革新不讲继承,没有什么旧事物毫无新意。
如何开出新气象?研究和阐发物理、引导人民。
青年才俊们,希望你们能够听到。
对于书本学习,思考要深,要看到各学科脉络相通。
文体农工商都要有所涉猎。
知识的学习讲求兼容并蓄有条有理有系统,求知要寻根究底,求学要有始有终。
做学问讲求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,就好像金子出炉定型前仍在受熔炼的状态。
理论视野要宽广,不要偏执于一宗一派。
建设我们的文化,让世界都来认同。
大海浩瀚而不自满,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。
大学学问广阔无际,延伸到整个宇宙天地。
超越形体的称为道,有具体形貌的称为器。
礼制区别人们差异,音乐使民众和谐相处。
明白它们的统一关系,就会更加聪慧明智。
有一所国立大学,在中国东南的浙水之滨。
它以求是为宗旨,其实就是启迪大家求真。
学校教育循序渐进,方能培育出治国才俊。
莫言已把握事物本质,更莫言已穷尽真理。
没有变革不需因袭,没有旧事物不需更新。
怎样改革创新?探究事物,做大众的先导智能。
诸位年轻的英才,应当明了这些重要道理。
要专注于学业,力求思想深刻、识解通明。
我们有人文、科学、农业、技术多种学科。
要融会贯通,掌握知识的源流和实践运用。
日后成才成功,犹如真金经过熔炉的冶炼。
要胸襟宽广,不偏守门户之见、宗派之私。
努力振兴祖国,使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。
浙江大学校歌简译:
大不自多,海纳江河。大之系集其大在不自多,似海阔通纳江河。
惟学无际,际于天地。世间学问广瀚无际,延拓至天地宇宙宏宽。
形上谓道兮,形下谓器。有超形体道之学、究专形体际用术器之学。
礼主别异兮,乐主和同。有群物异别礼序之学、百物化谐和乐之学。
知其不二兮,尔听斯聪。知承其间统合之径况,则会更廓听聪视明。
国有成均,在浙之滨。有邦国学府,矗落于东南浙水之滨的杭州市。
昔言求是,实启尔求真。以求是开宗明训,意启求真并归务实敦行。习坎示教,始见经纶。教习传承日序章进,滋含水润以绵育国俊。
无曰己是,无曰遂真。莫言已通握事物之源本,莫言已穷达真理。
靡革匪因,靡故匪新。没有变革无因无袭,没有旧事物无步于新。
何以新之?开物前民。如何革步进新?究探事物,滋偕时众先沿。
嗟尔髦士,尚其有闻。诸位之青才俊彦,可尝弘拓此体用之义理!
念哉典学,思睿观通。熏研术业持进,务企思解深睿、达见通明。
有文有质,有农有工。修文实质涵兼各艺科交联并展、文物相长。
兼总条贯,知至知终。博融贯通,知掌文明源流边际并笃践致用。
成章乃达,若金之在熔。如真金历经熔炉之炼冶而谱功垂才竟之章。
尚亨于野,无吝于宗。须襟怀亨远,不吝守户私门见、党宗际利。
树我邦国,天下来同。振兴家国,邦固祖天,同携共进与世偕行。
词:马一浮,曲:应尚能大不自多,海纳江河。惟学无际,际于天地。形上谓道兮,形下谓器。礼主别异兮,乐主和同。知其不二兮,尔听斯聪!国有成均,在浙之滨。昔言求是,实启尔求真。习坎示教,始见经纶。无曰已是,无曰遂真。靡革匪因,靡故匪新。何以新之?开物前民。嗟尔髦士,尚其有闻。念哉典学,思睿观通。有文有质,有农有工。兼总条贯,知至知终。成章乃达,若金之在熔。尚亨于野,无吝于宗。树我邦国,天下来同。
语出《庄子·秋水》。黄河河伯见到百川灌河,水势浩大,于是欣然自喜。及见到北海之浩瀚无边,方知自己的渺小。北海海神若对河伯说:“天下之水,漠大于海,万川归之,......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,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,吾在于天地之间,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。方存乎见少,又奚以自多?”多:赞美、夸耀。
无际:无边。际于天地:边际径接天地,形容学海无边,学问广大。
语出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
语出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乐者天地之和也,礼者天地之序也。和故百物皆化;序故群物皆别。”又,《史记·乐书》曰:“乐统同,礼别异。”礼,泛指各种规范。主:掌管,主持。
不二: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反相成的关系。听,感受。聪:聪慧。
语出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曰:“大司乐掌成均之法,以治建国之学政,而合国之子弟焉。”成均:周代大学。浙:浙水,浙江。
语出《汉书·河间献王传》:“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。”唐朝颜师古注:“务得事实,每求真是也。”
语出《周易·坎》:“《象》曰:水洊至,《习坎》。君子以常德行,习教事。”三国陆绩曰:“洊,再。重,习也。水再至而溢,通流不舍昼夜。重习相随以为常,有似于习,故君子象之,以常习教事,如水不息也。”经纶:整理过的丝缕,此处比喻规模、气象。
是:事物的本来面目。遂:达到。
靡:没有。革:改变。匪:非。因:因袭,继承。故,老的,旧的,原来的。新:更新。
语出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夫《易》,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开物:研究事物,揭示规律。前民:做大众的先导、榜样。
语出《诗·小雅·甫田》:“我髦士。”髦:俊。尚:表示劝勉的语气词。有闻:指博学多闻(另一解释为:知道,懂得,明了)。
语出《书·兑命下》:“念终始典于学,德修罔觉。”唐朝孔颖达疏:“念终念始,常在于学。”《尚书·洪范》:“思曰睿,睿作圣。”《易·系辞》:“观其会通,而行其典礼”。典,常,恒久不断。思:思考,思维。睿:深明,通达。观:观察,审察。观通,审视事物的各种变化。
文:指人文学科。质:指理学学科。农:指农学学科。工:指工学学科(另一解释:文,文华辞彩。质,内秀质朴)。
语出《易·乾·文言》:“知至至之,可与言几也;知终终之,可与存义也。”至:知识的由来与发展。终:知识的运用和实践。兼总:指各种知识兼容并蓄,全面掌握。条贯:指有条理、有系统。
语出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君子之志于道也,不成章,不达。”又,《说文解字-附音序笔画检字》曰:“章,乐竟为一章。”章,章节,引申为达到一定阶段、一定水平。
语出《易·同人》卦辞:“万维钢,亨”,“同人于宗,吝”。唐朝孔颖达疏:“野,是广远之处,借其野名,喻其广远。言和同于人,必须宽广无所不同,用心无私,乃得亨通。“亨,指顺利,没有阻碍;吝,偏执,固守,局促。宗,宗派。
树,建设,振兴。同,和谐相处。
马一浮(1883-1967),当代著名学者、诗人、书法家,浙江绍兴人。初名浮,字太渊,后字一浮,号湛翁,晚号叟、蠲戏老人。幼年习经史,16岁时应县试,名列榜首。1899年至上海学习英语、法语、拉丁语。1901年与谢无量、马君武等创办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》,介绍欧美学说。1903年留学北美,后游历英、德,又转道日本留学。1904年归国后寓居杭州,潜心研读《四库全书》,贯通文史哲,融会儒释道,倡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之说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应竺可校长聘请,任浙江大学教授,后又辗转赣、桂讲学。1939年于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,任院长兼主讲。抗战胜利后回杭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后担任浙江文史馆馆长、中央文史馆副馆长、全国政协特邀委员。著述宏富,有“儒释哲一代宗师”之称,著作辑为《马一浮全集》。
应尚能(1902.2.25—1973.11.22),出生于江苏南京,祖籍浙江宁波,声乐家、作曲家,《浙江大学校歌》的曲作者。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,同年赴美国留学,入密歇根大学工学院读机械工程,后转该校音乐学院。1929年毕业,次年回国,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。
浙江大学校歌 - 浙江大学文琴合唱团.QQ音乐.2024-08-03
浙大原声.qq音乐.2024-08-03
《浙江大学校歌》:“大不自多”的气度足为当今大学衿式.光明日报.2024-04-03
浙大校歌MV.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.2024-04-03
浙大校歌翻译及其典故解释,顶!!_西子水韵仙_新浪博客.新浪博客.2021-07-25
Copyright © 1996-2025 DaHe Network Media.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