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马斯·伯恩哈德不仅是“二战”后德语世界屈指可数的伟大小说家之一,也是独树一帜、声名卓著的戏剧家。他的剧作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批判性著称。他一生共创作了18部戏剧。
《英雄广场》选取了其代表性的3部,从中不难想像,他排山倒海又洞烛幽微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听者产生共鸣,或者,心生恐惧。
(译者)马文韬 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系教授,奥地利托马斯·伯恩哈德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委员。
托马斯·伯恩哈德不仅是“二战”后德语世界屈指可数的伟大小说家之一,也是独树一帜、声名卓著的戏剧家。他的剧作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批判性著称。他一生共创作了18部戏剧,《英雄广场》选取了其代表性的3部,从中不难想像,他排山倒海又洞烛幽微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听者产生共鸣,或者,心生恐惧。
托马斯·伯恩哈德(Thomas Bernhard,1931-1989),奥地利著名小说家、剧作家,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,也是“二战”之后德语文坛风格最独特、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,对他有很多称谓:“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”“敌视人类的作家”“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”“灾难与死亡作家”“夸张艺术家”“故事破坏者”等。作品已被译为45种语言。
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,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(生存和生存危机)和社会现实(人道与社会变革)。文字极富音乐性,以犀利的夸张、重复和幽默,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,痛苦与冷漠,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,向纷乱昏暗的世界投掷出一支支光与热的火炬。
(译者)马文韬 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系教授,奥地利托马斯·伯恩哈德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委员,德国巴洛克文学格里美豪森学会理事。主要著作有《瑞士德语文学史》等。主要译著有小说《绿蒂在魏玛》、《黑白天使》、《历代大师》、《维特根斯坦的侄子》等;戏剧《毕德曼和纵火犯》(由导演林兆华搬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台)、《骂观众》等;以及诗歌《傅立特诗选》、《特拉克尔诗选》等。
最能代表奥地利文学的只有伯恩哈德。——德国文学教皇马塞尔·赖希-拉尼茨基
如果伯恩哈德活着,最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他,而不是我。伯恩哈德是独一无二的,我们是他的财产。——埃尔弗里德·耶利内克
伯恩哈德的书最让我欣赏的,不是其背景或道德观。而是:我只要在那里,在那些书页里面,欣然接受他那无法遏止的愤怒,并和他一起愤怒,这就足够。文学引得我们像受到爱戴的作家一样暴跳如雷,它就是这样抚慰着我们。……托马斯·伯恩哈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相似之处。在主人公的执迷和激情方面还有弗兰兹·卡夫卡的影子,如他们对绝望和荒谬的反抗。不过,伯恩哈德的世界与贝克特更接近。伯恩哈德塑造的人物拒绝向疾病、失败和不公正低头;他们怀着疯狂的怒火和鲁莽的意志坚持抗争,尽管结局惨烈。但即便这些人最终都失败了,我们看到的,却并非失败或屈服,而是他们执着的争辩和抗争。……伯恩哈德表达出来的残酷抨击和过度憎恨,是我们在生气时都会采取的态度,但是他能继续深入,并将其打造成“优秀艺术”。——费利特·帕慕克
托马斯·伯恩哈德的散文见证了一个“拥有崇高艺术且对道德持严肃态度的欧洲,其重视内心生活和心灵感受的传统,以及那既不可通过任何电子技术强化,也不是由机器可以复制的心灵的探索,具有极高的价值。”——苏珊·桑塔格
伯恩哈德运用艺术夸张强调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阴暗面,把我们奥地利人从舒适和享受中唤醒,推动我们去深入地思考,这正是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。——奥地利前驻华大使博天豪
战后的奥地利逃避了阿道夫·希特勒时代的历史罪责,人民被要求忘记过去,团结一致向前看。托马斯·伯恩哈德的主要作品,如小说《严寒》、《消除》和剧本《英雄广场》,多以奥地利对纳粹历史的集体性沉默与阴谋式的失忆为背景。——《中华读书报》
习惯的力量
总统
英雄广场
以极端的夸张去认识和表现世界——代译后记
英雄广场
如果您行走在木炭市场大道上
或者漫步在格拉本宽街
或者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沿着辛格尔路向东散步
那么一年里有几回
在这个城市里您也可能找到舒适的感觉
罗伯特·舒斯特教授………… 已故的约瑟夫·舒斯特教授的兄弟
安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约瑟夫·舒斯特教授的女儿
奥尔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约瑟夫·舒斯特教授的女儿
卢卡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约瑟夫·舒斯特教授的儿子
黑德维希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被称为教授夫人,约瑟夫·舒斯特教授的妻子
利比希教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一位同事
兰道尔先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一位崇拜者
齐特尔女士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管家
赫尔塔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约瑟夫·舒斯特教授家的女仆
《英雄广场》的剧情发生在1988年3月的维也纳。托马斯·伯恩哈德选择这一特定的时间,显然是为了唤起维也纳观众对五十年前阿道夫·希特勒出现在英雄广场上时,奥地利民众“必胜”、“致敬”的欢呼声的反思。这一天也是犹太籍教授约瑟夫·舒斯特下葬的日子,这位在二战期间流亡国外,战后才得以返回维也纳的犹太学者,因无法忍受身边潜在的反犹主义,从英雄广场旁的住宅楼上跳窗自杀。他的妻子坐在家里,仿佛听到民众在广场上对希特勒演讲发出的欢呼,因此昏倒身亡。而通过教授的弟弟之口,伯恩哈德对奥地利进行了激烈极端的抨击。
1931年2月9日,托马斯·伯恩哈德生于荷兰海尔伦,是赫塔·伯恩哈德小姐和木匠阿洛伊斯·楚克尔施泰特的私生子。伯恩哈德小姐亦为私生,故虽为作家约翰·弗罗伊姆比希勒之女,却随母姓。伯恩哈德·爱因斯坦的木匠生父不仅将母子两人遗弃,更从未认下自己的儿子。伯恩哈德遂在姥爷家中度过童年。
1935年,伯恩哈德的母亲结识剃头匠埃米尔·法比扬,次年成婚,随夫迁居巴伐利亚州。他的生父则另娶,并于1940年在柏林自杀。少年伯恩哈德与母亲同住,但关系紧张,被送入工读学校。二战后,奥地利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,托马斯·伯恩哈德全家人被驱离,回到萨尔茨堡。
1988年11月4日,托马斯·伯恩哈德生前最后一部剧作《英雄广场》在维也纳城堡剧院上演。
伯恩哈德去世后,以他名字命名的协会在他的故乡萨尔茨堡成立,在维也纳也建立了托马斯·伯恩哈德私立基金会,他在奥尔斯多夫的故居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。
伯恩哈德作品 (共4册), 这套丛书还有 《历代大师》,《我的文学奖》,《维特根斯坦的侄子》
托马斯·伯恩哈德:“把自己的巢搞脏的家伙”.中国新闻网.2014-07-29
Copyright © 1996-2025 DaHe Network Media.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